血管通路是尿毒癥患者血液透析的“生命線”。血透患者長期的血管通路首選自體血管內瘺,次選移植物內瘺,最后選半永久透析導管。
移植物內瘺:也稱 “人工血管內瘺”,是指在患者自體的動脈和靜脈血管之間插入一段人工血管,進而構建出一條便于開展透析的“生命通道”。
首例人工血管內瘺術
2022年1月5日,在省人民腎內科蔡得漢教授指導下,宜豐縣人民醫院腎內科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完成我縣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瘺成形術+血管瘤切除術。為一名自體內瘺閉塞的尿毒癥患者開啟了新的生命通道
病例介紹
患者53歲,女性,3年前確診尿毒癥,于外院行左前臂自體血管內瘺,術后血管發育不良,2-3月閉塞,又于同側重建肱動脈-肘正中靜脈內瘺。近3年來,一直使用該內瘺進行維持性透析治療。半月前行血液透析時出現穿刺困難,無血流引出,彩超顯示瘺口血管瘤血栓形成及肘關節遠端靜脈完全閉塞。立即行血管內溶栓治療、PTA術,因導絲無法順利通過閉塞血管,如強行血管擴張,可導致血管破裂等并發癥的發生。
腎內血管通路小組經過仔細評估:該患者右臂血管條件差,而左上肢血管超聲結果顯示肱動脈和貴要靜脈直徑分別為4.3mm和4.8mm,血流充盈好,連續流暢,符合建立“人工血管”內瘺條件。經反復多次深入討論、與家屬充分溝通商議后決定,為其行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瘺成形術+血管瘤切除術。
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瘺與其它通路相比,優點有:
①自體血管內瘺術后,需經過4-6周的鍛煉才能使用。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瘺術后24小時內可立即進行穿刺。
②它可避免因過渡期中心靜脈導管置管所引發的導管感染、中心靜脈狹窄等風險。
它適用于:
① 前臂血管纖細無法制作自體內瘺者;
② 反復制作內瘺使上肢動靜脈血管耗竭;
③ 由于糖尿病、周圍血管病等使上肢自身血管嚴重破壞;
④ 原有內瘺血管瘤或狹窄切除后需用移植血管搭橋。
因“人工血管”內瘺成形術技術難度大、日后血管維護技術要求高,目前僅在少數省級、市級醫院開展。此次人工血管內瘺的成功,標志我院腎內科血管通路技術水平又邁上了新臺階,在我省縣級醫院處于領先地位。
腎內科專家呼吁:對患有急、慢性腎衰竭及其他可能建立血管通路患者,盡量減少或避免上肢靜脈留置針穿刺輸液及導管的應用,注意保護自身血管資源,保護患者“生命線”。早期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否則血管耗竭,將大大影響尿毒癥患者的生存期限及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和透析質量。
腎內科咨詢電話:0795-7131907
血透室咨詢電話:0795-7131908